根本停不下来的学区房

2013 年9月开学季,上海市学区房应声大涨,最高成交单价直奔10万元而去。今年春节过后,市教委公布了进一步完善本市义务教育学校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若干意 见,沪版“小升初新政”正式出炉,上海学区房单价更是一路高涨。

 
 
第530期
 
往期回顾

现状:名校对口亭子间单价超10万

洋泾源深、徐家汇、静安新闸、杨浦黄兴公园等上海较热的四大学区板块学区房价格依旧小幅上涨。记者昨日从一房产中介处了解到,静安区8万元左右的学区房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对口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的海防村以及对口一师附小的金家巷的“亭子间”单价都在10万元上下。

  • 昨 日,静安区公布最严入学新政意图遏制学区房炒作,学区房的房价是否会水涨船高?记者昨日致电中原地产多名销售人员,销售人员刘小姐告诉记者,目前学区房的 房源相对充足,30平方米以下的小户型单价较高,可以达到10万元左右,比较适用于想要“挂户口”的购房者。大户型售价性价比较高,4万元左右单价也可入 手,价格并非“离谱”。
  • 刘小姐向记者推荐了几套房源,其中对口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 的海防村均价较高,一套33平方米的“亭子间”挂牌价为315万元,单价达到了9.5万元,而同小区另一套58平方米的住房售价则为410万元,单价为7 万元,“户型越小单价肯定越高,但按照总价算还是划算的。”
  • 中原地产一师附小二店的销 售人员曾先生认为,如果购房者预算相对充裕,购买大户型的学区房其实是性价比最高的选择,例如对口一师附小的三和花园,126平方米三房二厅的公寓挂牌价 位550万元,因为房东急售,单价仅4.4万元左右,“这样的价格性价比就很好,而且这类房型适合居住。”而相反,与一师附小一墙之隔的金家巷的亭子间单 价就要超10万元,“八几年的老小区,20平方米要230万元。”不过曾先生和刘小姐均表示,这些学区房的挂牌价大都接受议价。
售楼处

应对:静安区出台最严入学新政

热门学校的对口学区房房价年年攀升,名校对口生源逐年上涨,班级一扩再扩也难以容纳。针对这一情况,昨天,静安区公布《2014年本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这一最新出台的规定,被家长称为是“最严入学新政”。

  • 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近年来在家长中集聚了不错的口碑,导致很多家长争相在学校周边购置学区房。
  • 由于“学区房”被频繁倒卖,导致价格一路攀升。以静教院附校为例,周边小区的小户型2008年单价不到2万元,2013年最高单价已经超过8万元,甚至还有卖出10万元天价的案例。
  •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学区房”的热炒,为了挤进热门小学,家长不惜一掷千金,导致一些房屋的户主更换频繁,但实际居住地却并不在此,这让部分已爆满的中心城区学校“不堪重负”。
  • “区域内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设点布局和招生规模都是有讲究的,一个学校不可能无限制地扩招。”该人士表示,期望新政的出台,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学区房”炒作。相关负责人透露,此项规定并不影响双胞胎和二胎的入学。
  • 静安招生入学办法显示,一些热门学校首先考虑满足“人户一致”的孩子入学。昨天发布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区教育局根据当年度学校资源配置和生源分 布的实际情况,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采取地块(居委)对口的方法,划定公办小学的对口入学范围。如对口人数超过对口学校容纳数可由电脑派位等方法统筹安 排。公办小学的上述入学对象为儿童和父母户籍在静安区对口地块一年以上、房屋户主和产权人或承租人为儿童父或母、能适应正常学习生活的适龄儿童。”
  • “也就是说,有三个条件必须同时满足:一家三口户口都在对口地块一年以上的;户主是孩子父亲或者母亲;产证上要有父亲或者母亲的名字,三个条件缺一不 可。”静安区教育局相关人士解释说。“而那些不能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本区户籍其余适龄儿童,由区教育局根据区内各学校的招生情况,采取就近入学的办法在 本区范围内统一安排公办小学就读。”
开发商的诱惑

启示:天价学区房下的教改大棋局

“不是一房难求,而是一平难求”“过去是‘拼爹’,现在是‘拼房’”……

  • 就近入学该不该?该。这种教育资源分配方式,既非建立在权力大小上,也非建立在财富多少上,而是划地为片,显然更加公平。更何况,就近入学是法律原则,义务教育法中已有相关规定;也是改革方向,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改革设想中,就有“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试行学区制和九年一贯对口招生”的部署。不管是重申就近入学,还是推行九年一贯制,相关部门的政策初衷,都是缓解择校压力、减轻家庭负担、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部门能以如此力度推动就近入学的新政,体现了改革的勇气和担当。
  • 在三中全会决议中,“破解择校难题”是放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主题下,缩小校际差距更是“大力促进教育公平”的内容。可见,就近入学要发挥政策效应,前提是有充足的公共教育资源且分布比较均衡,学校与学校之间差别不大,孩子们在任何一个学校都能接受良好的教育。没有这个前提,“就近入学”本身可能也会变成一种不公平。
  • 在这个意义上,练好改革基本功、打好改革组合拳,虽然艰难却更加迫切,不仅要解决投入问题,也要解决思想问题。长期以来,学校是一个地区的脸面,相关部门希望有一两所“叫得响的学校”,因而倾斜资源,忘记了均衡;学校也容易把发展置于学生之上,忽略了公平;甚至教师也会往生源优秀、知名度高的学校主动流动,放松了职责。有小学语文特级教师曾表示,教育改革重点应是教师普遍轮换,待遇全部实现平等,教育资源才能自然合理分配。类似的建议,应该给改革者更多启示。

就近入学与学区房的矛盾、教育公平与资源均衡之间的纠结,再次显示系统性改革的至关重要。或许,是时候拿出更大决心和勇气,在教育领域铺开一场改革大棋了!